NEWS

新闻资讯

请走“钴奶奶”这事靠谱吗?为何钴业三巨头还赚翻了?

    钴是正极材料中的“明星”金属,其价格对锂电池成本影响显著,因钴价昂贵,供应有限,被业内形象地称为“姑奶奶”。     近年来,不少企业在少钴、无钴技术上争先抢后,这也引发行业热议:无钴电池靠谱吗?     业内坦言:锂电正极材料提高镍含量、实现无钴化后,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极限,但在热稳定性、循环寿命、倍率性等方面,还存在技术壁垒 无钴电池 无疑是今年动力电池产业的一大热点    年初,特斯拉表示将使用无钴电池,并称,“无钴,不一定代表是磷酸铁锂”;随后,宁德时代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一直有无钴电池的技术储备;之后,蜂巢能源率先发布了两款基于镍锰二元正极材料打造的无钴电池产品……    国内外企业相继布局无钴电池的同时,资本市场也闻“钴”而动。在日前召开的第8届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其鲁坦言,从材料合成结果来看,完全100%的镍酸锂不稳定,如果没有钴,电池衰减非常快,其化学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有钴,且有不少于5%的铬,才能让镍酸锂变成稳定的材料。 发展少钴、无钴技术 或提前锁定钴价 是推动电池持续降本的重要保障       目前电动汽车主流配套的三元锂电池,其正极材料为镍钴锰或镍钴铝,钴在其中起着稳定材料层状结构、提高材料循环和倍率性能的作用,是正极材料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降低钴含量,可以起到降低电池成本的作用。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芯研发中心总经理高飞表示,钴价对电池成本影响显著,且受供需关系影响较大,发展少钴、无钴技术,或提前锁定钴价,是推动电池持续降本的重要保障。    相关统计显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用钴需求量将从2019年的1.82万吨大幅上升至2025年的6.35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2%。高飞算了一笔账:生产1辆特斯拉Model S将消耗13.68公斤钴。如果目前全球钴储量的30%用在电动汽车上,折算下来,约支撑1.7亿辆车的生产规模,电动汽车每年按500万的销量来算,30年左右,钴将消耗殆尽,“而全部使用无钴电池,总成本可以降低26亿美元。” 蜂巢能源已于去年9月率先发布了无钴正极电芯产品。据高飞介绍,蜂巢无钴电池分为E平台和H平台,共规划四款产品,容量为90Ah到226Ah不等。电芯最高可实现880公里续驶里程,预计于2021年6月量产。 固有缺陷难消除       那么,无钴电池真的渐行渐近了吗?     蜂巢能源的无钴材料路线很清晰——在镍酸锂的基础上加锰,即镍锰电池。   “无钴两元材料存在固有缺陷,从验证结果来看,无钴镍锰(NM7525)材料克容量与镍钴锂(NCM622)接近,但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略差,材料热稳定也低于后者。”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骅坦言,锂电正极材料提高镍含量、实现无钴化后,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极限。但在热稳定性、循环寿命、倍率性等方面还存在技术壁垒。    其鲁表示,目前钴资源可以做到近100%回收,无限循环使用,不用过多担忧。    在鲍伟看来,钴价并不是真的昂贵,而是作为小众金属,容易被炒作、被资本市场搅动。“作为钴金属生产商,我们也特别希望钴价稳定,维持在30万元/吨左右较好。” 不可忽视的是, 电池作为核心部件, 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车辆的性能。     追求无钴,万万不能牺牲安全性。     亿维锂能董事长刘金成直言,无钴是个伪命题。“为什么不用钴呢?钴很可爱,三元电池有它结构才稳定。安全可靠是行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得经过5年、10年的验证,‘硬上’只能说很大胆。” 即便是低钴的镍钴锰811电池也被爆出多起安全事故。“低钴电池是一种市场导向,企业开发了便往前推。”国轩高科高级副总裁徐兴无坦言,低钴811电池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建议缓一缓,是比较明智的选择。“降低能量密度对安全是有好处的,等技术真正成熟再大批量上车。” 据了解,高活性的镍占比越大,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就会相应降低。也就是说,当电池遇到过充、高温、外力冲击等情况时,更容易引发热失控。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材料来代替钴的作用?潘骅表示,格林美已经完成了从中镍、低镍到高镍的全系列的技术储备,公司正在探索开发铝、硼、镁元素来取代钴。 相关阅读:      动力电池“去钴化”,为何钴业三巨头还赚翻了?在特斯拉掀起的电池“去钴化”风潮下,中国钴业三巨头却实现了净利大增。 10月28日晚,中国最大钴企华友钴业(603799.SH)发布的财报显示,其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48.39亿元,同比增长5.82%;净利6.87亿元,同比增长640.27%。      同日发布季报的洛阳钼业(603993.SH),前三季度营收为803.06亿元,同比增长140.37%;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29.37%。 另一大钴业巨头寒锐钴业(300618.SZ)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6.52亿元,同比增长32.89%;净利润约1.62亿元,同比上升502.22%。 以此计算,这三大钴业巨头前三季度共实现盈利24.59亿元,同比增长约九成。 据路透社今年2月18日报道,特斯拉正与宁德时代(300750.SZ)商谈,将在上海工厂生产的电动汽车使用无钴电池。 钴是三元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作为正极材料中最昂贵的“一元”,钴的作用主要是稳定材料层状结构、提高材料循环和倍率性能。因为钴的使用,正极材料超过三元电池成本的40%。      为降低成本,实现三元电池的无钴化,成为车企和电池企业的共同目标。      在特斯拉掀起的“去钴化”风潮下,钴价曾短暂下跌,但并非一蹶不振。      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即使在三元电池低钴化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对钴的需求仍将增加。 根据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数据,今年钴价呈现“凹”字走势,2月3日达到3.4万美元/吨后开始震荡下调,3月跌至2.7万美元/吨附近徘徊。      自8月3日起,钴价开始上扬,突破了3万美元/吨关口,至今保持在3.3万-3.5万美元/吨之间。这一价格与较去年的均价相比,上涨了10%-17%。      三季度,钴粉均价为29.73万元/吨,同比增长16.88%,环比增长7.41%。     钴价上扬,促使钴业务占比较大的华友钴业和寒锐钴业,在三季度实现利润大增。     钴业务在华友钴业的营收占比为30.13%,在寒锐钴业的营收占比则高达76.64%。     三季度,华友钴业营收为57.87亿元,同比增17.64%;净利润3.37亿元,同比增462.26%。     2019年年报显示,华友钴业的主营业务为贸易、锂电新材料、有色金属行业,占营收比例分别为:43.93%、37.09%、16.89%。     寒锐钴业(300618)发布2020年三季度报告,公告显示,2020年1-9月实现营收1,652,480,497.89元,同比增长32.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2,089,811.27元,同比增长502.22%。其中第三季度盈利100,118,725.8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6.35%。 截至本报告期末,寒锐钴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784,221,038.34元,较上年末增长112.8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14,522,336.46元,同比增加132.27%。     据了解,2020年1-9月实现营收1,652,480,497.89元,同比增长32.89%;系电解铜销量增加所致。 资料显示,寒锐钴业主要从事金属钴粉及其他钴产品、铜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民生证券的数据显示,钴价抬升导致华友钴业的钴板块业务毛利率提升,三季度毛利率达16.5%,环比提高1.17个百分点,同比提升了7.42个百分点。     同期,寒锐钴业的平均业务毛利率达30%,环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华友钴业和寒锐钴业还拥有占比不低的铜业务。前者铜业务占比约14%,后者占比达23%。    民生证券分析认为,铜产量的增加,也是这两大钴企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    随着3万吨鲁库尼电积铜项目投产开始放量,华友钴业今年上半年的铜产量达4.27万吨,同比增49.54%。寒锐钴业在科卢韦齐的2万吨电积铜     项目达产,年铜产能也从1万吨提升至3万吨。    今年3月底以来,铜价踏入上升通道。截至6月底,LME铜价收于6039美元/吨。下半年,铜价延续涨势。9月初,铜价攀升至近两年新高。    三季度,LME铜均价为6519.13美元/吨,同比增长12.36%、环比增长21.71%。   相比前两家企业,洛阳钼业的钴业务占比较小。其三季度营收335.63亿元,同比增43.25%;净利润6.02亿元,同比增38.07%。   铜钴相关产品在洛阳钼业营收中的占比为12.13%;精炼金属贸易是该公司营收大头,占比达51.5%。   2019年7月24日,洛阳钼业并购了IXM金属贸易公司。该并购为洛阳钼业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量净额。   根据公告,前三季度洛阳钼业经营活动产生了96.6亿元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去年暴增588.74%。   截至10月29日收盘,钴业三巨头全部收涨。华友钴业收报41.4元,上涨6.98%;洛阳钼业收报4.02元,上涨2.29%;寒锐钴业收报70.92元,上涨1.52%。  

2020-11-11

查看详情